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图片征集
欢迎可提供图片的个人或机构与我们联系:电邮fotoe@fotoe.com;电话18122392610。 对于急征图片,建议提交数码照片或已电子化的图片。
征集湖北省十堰市、襄樊市图片
发布时间:2010-04-28 16:46:31
征集期限:长期
注:来稿请注明“湖北地区征集”字样

征集范围:
十堰市:茅箭区、张湾区、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竹山县、房县;
襄樊市:谷城县。

竹山县
地理:沧浪山(沧浪山位于竹山县城北75千米处,楼台乡境内)、草坪(属大巴山,地处竹山县原洪坪乡墨池管理区境内,是一片名为“草坪”的大“草甸”)、圣母山、龙池山(位于竹山大庙乡西北,海拔1540米,山顶有天然水池,终年不干。俯拍山顶水池)、七里横排山(位于竹山竹坪乡六合村)、大广山、喇叭山、十转山(从龙王沟至山顶,有山径盘旋十转而上)、宝丰盆地(是东秦岭北部的重要火山岩盆地,是竹山四大盆地之一,属构造断陷盆地。西起佑城观,东至十转山,南抵圣人寨,宝丰山,北至九里岗)、界岭垭、金花洞、金莲洞(位于竹山得胜镇李家庄北姚家河上游东侧悬岩上,是天然岩洞。洞前一深潭,传说早年开过金莲花,故名)、苦桃河、北星河、文峪河、秦古河、龙井(位于竹山宝丰镇龙井村境林家凸子和染铺湾交界处,属于裂隙泉水。可灌溉农田100多亩)
生物资源:竹山古松树群落(群落位于双台乡水坪村七组境内的孙家湾老坟山)
农业:“泡冬”(又叫关冬水。在竹山等地农村,农民在秋收后修整加固田埂,利用秋雨蓄满田水,以保证来年春夏之际栽种水稻。蓄冬水田对扩大和稳定山区种稻面积起重要作用,能促使田里的谷蔸和杂草及早腐烂,增加肥力,并且使微生物大量滋生,为水稻生长提供养料,还促使泥土形成团粒结构,有益于水稻根系发达,更好吸取土壤中的营养。这种做法还可以利用雨雪冰冻来松土蓄肥杀虫。至今,此种方法已被种绿肥或其他作物所替代)
矿能:庙垭铌-稀土矿(主要分布于竹山得胜文峪河谷两岸)
物产:竹山五倍子(又名百虫仓)
历史遗存:庸国(周武王伐纣,会师牧野,庸国是其最主要的盟国,囚灭纣有功,被武王封伯爵。庸国的地域,以竹山为中心,跨越陕、渝、鄂三省,包括今天的17个县。春秋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庸国与楚国结盟,楚庄王上台时,三年不理朝政,以观群臣,前611年庸国联合周边部落攻楚,于是,楚庄王调动军队,攻打庸国,大获全胜。灭庸,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基业。可以拍摄竹山县文丰乡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遗址)
古迹:唐代密宗塔(在竹山双台乡青山村的和尚沟)
民俗:竹山高腔(竹山高腔是含有好几种声腔板式的地方剧种之一,以竹坪乡最为突出)、黄州点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吹奏、打击乐形式,至今仍活跃在竹山县城)、竹山龙舞(有三种,即“滚龙”:绢帛裹的龙身,主要分布于田家坝镇、“懒龙”:纸糊龙身,主要分布于城关镇、“节节龙”:篾扎纸糊、每节分开用红绫牵连)

郧县
地理:停舟山、大佛山、玉皇山(山麓多辟为梯田)、雷峰垭(1981年于此凿长444.2米,宽6米,净高5.8米的公路隧道,隧洞口上刻有“雷峰垭隧道”)、郧县盆地(郧县柳陂镇辽瓦店子的三级坡地上,分布一条大约500米长,5米宽的远古贝壳化石带,由陷落盆地和贝壳化石共同证明,郧县在白垩纪早期曾是一片汪洋大海)、观沟溶洞群(位于郧县城关镇观沟村境内)、龙吟峡、滔河、曲远河、将军河、九龙瀑布群、柳陂湖、白泉、南化温泉
生物资源:郧县大果青杆群落
植物:白辛树(在郧县大柳乡柳泉山一带)
遗址:安城古铜矿遗址(位于郧县五峰乡下山岔村一组,西距县城约30公里,有洞穴式矿井两处,一处在山顶,另一处在山腰,两洞口相距200米。据当时湖北省第五地质大队鉴定,该遗址属春秋战国时期,为汉水中上游发现的唯一保存完好的冶铜遗址)
物产:柑桔(如今,郧县共有柑桔19万亩,产量达8万吨,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三乌鸡
特产:高炉烤饼、郧阳柿饼
物产:郧县老黄酒(可展现制作的工艺过程)
历史事件:郧阳山区流民起义(明中期,统治集团日益腐朽,赋役剥削益趋加重,土地兼并愈深愈烈,水旱灾害严重泛滥,饥荒几乎遍及全国。特别是自明英宗正统以来,官民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社会局面经常动荡不安,处于饥寒交迫的广大农民不断发动起义。郧阳山区的流民起义,即是在这种矛盾不可调和的形势下发生的。这次流民起义,从公元1464年到1471年为止,前后大约经历了7年左右的时间,才被镇压下去。但流民反抗斗争并未止息,一直延续到明王朝的彻底覆灭。寻找拍摄起义的有关历史人文遗址)
历史遗存:麋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周国名,祁姓,一作赢姓,春秋时灭于楚,湖北郧县治即其国。古麋国建都于郧县五峰的锡穴山[今郧县五峰乡拦马河上],可以拍摄古麇国都城遗址)
遗址:青龙泉遗址(位于郧县杨溪铺镇财神庙村。该遗址有大量用于采集和渔猎的工具,如矛、镞、网坠、鱼钩等;要拍摄遗址地貌和出土的一些用于采集和渔猎的工具)
古迹:乔家院春秋墓群(位于郧县五峰乡肖家河村。共出土文物132件,其中出土一柄精美玉剑,全长37厘米,被誉为“楚国第一玉剑”)、老幸福墓地(位于郧县城关镇,共清理出墓葬58座,时代最早的属战国,最晚的到东汉)、唐王家族墓地(位于郧县城东1公里处,唐代称此为马山,当地群众俗称此地为大李王坟、小李王坟。李泰家族墓地是唐代京畿之外惟一的一处皇室家族墓地)、韩家洲古战场(位于郧县柳陂镇辽瓦境内,汉江中上游的堵河出口处)
文物:弘治大钟(悬挂在郧阳府钟鼓楼上的弘治大钟,建造于明弘六年,即公元1439年,是郧阳府上津县[今郧西县]全体僧众及官吏献给郧阳府的贡物。弘治大钟的钟身上镌刻着大量的文字,楷书居多,兼有部分小篆,记录了这口钟的募资者、捐资者、铸造者以及铸造钟的时间。1967年,因兴建丹江大坝,古郧阳府被淹没于水中,钟鼓楼也因此而消失;1997年,仿明钟鼓楼的仿古建筑在郧县文化馆建成,这口饱经沧桑的大钟终于有了自己的归宿)
饮食:三合汤(据说三合汤的制作,源于郧县回民清真食俗。 三合汤从古到今为郧县著名小吃,故有“到了郧阳不吃‘三合汤’等于没到郧阳”之说)、酸浆面(起源于郧县,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遍及于武当山区。从清末至今,真正继承和发扬了正宗郧县酸浆面风味的仅有四家:一是宣统年间开业的高家酸浆面馆,二是民国时期的刘家酸浆面馆,三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张狗娃酸浆面馆,而今在鄂西北一代久负盛名的就是张师傅的徒弟彭记酸浆面馆)、“蛤蟆咕嘟”(是郧县一道有名的小吃,以红薯和白面为原料。制作时把红薯粉和白面和稀,倒入锅里搅拌,再倒入钻了孔的葫芦瓢里,使面从窟窿眼里流到凉水里。煮熟后,配上酸辣可口的汤料,一碗蛤蟆咕嘟就做好了。最好能展现制作过程)
宗教:郧县清真寺(1968年丹江库区蓄水,郧阳城清真寺被淹没。1985年,人们又在郧县新城西岭街重建了一座融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清真寺。重建清真寺由北屋、南屋和殿堂三大部分组成)
艺术:汉江民俗风情壁画(位于郧县柳陂镇舒家沟村一个清代古建筑院落里。在该建筑屋内的墙壁上,画满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壁画,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共有14幅。经鉴定,最为珍贵的一幅壁画是《龙灯大会百子图》,绘有舞龙灯、划彩船、耍狮子以及各种代表喜庆的吉祥物民俗风情画面,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清代汉江两岸郧阳地方民俗文化的场面,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民俗:“双头人”(又名娃娃打架,主要流传于郧县县城和南化塘镇。表演双头人时,由一个人向前弯腰,双手持假脚撑地,利用背上所系背板和背板上安装的两个假娃娃,按照击乐节奏,运动全身各个部位,表现出两个娃娃扭打,提摔,相持,推搡,对压,对绊,倒地,翻身等形象)、郧县彩船(又称花船、旱船、彩莲船等)

郧西县、竹山县
工艺:泥塑(郧西、竹山的手工业之一。这种手工业起源于清代,初时艺人以加工各类神像为主,如祖师、关帝、泰神、娘娘、龙王、火神、土地爷等等)
矿能:重晶石

郧西县、丹江口市
动物:林麝(别名香獐、林獐。分布在郧西五龙河区域、武当山南山大峡谷)、中华秋沙鸭

郧西县
地理:湖北大梁(即郧岭,是陕颚两分界岭,必须拍在郧西县境内的部分,大概在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一带)、篙山、娘娘山、铜佛山(位于郧西县马安镇,主峰海拔780米,清代在山顶建有佛爷庙,内有铜佛像,现庙遗址尚存)、神雾岭(位于郧西县安家乡,山岭常云雾萦绕,岭上有泉眼和白龙洞等)、火车岭(在距郧西县城东24里处,原名“绝龙岭”,岭上有闻太师墓)、金銮山、天蓬山大峡谷(东至山阳石佛乡,西连郧西上津镇,南接郧西香口乡,北与山阳漫川镇毗邻。以锁门峡和七里峡为门户,包含着会师峡、大柳峡、鱼洞峡、绣球峡、葛藤峡、猿人峡、落日峡等)、虎豹峡、上津河谷盆地(这个河谷盆地,实际上由泗峪河谷、伍峪山谷等组成。河谷盆地是山区中河流交汇或河谷中开阔的地段)、树撑岩(位于郧西六斗乡老龙洞之上)、坎子山石林(位于郧西湖北口回族乡西北部)、鹰嘴石(在郧西虎坪村境内的群山之中,矗立着一尊巨大的怪石,由于酷似一只巨鹰的嘴巴,当地人称它“鹰嘴石”)、黄龙洞(郧西最大的溶洞,发育于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黄龙山东北麓。该山主要由石灰岩和页岩组成。既要拍摄黄龙洞内部,更要拍摄外部整个山麓地貌)、三官青龙洞、泗峪河(流经崇山峻岭之间,两岸陡壁峭立,河谷深切,多成V形)、泥河(在郧西涧池乡境内。泥河有大泥河和小泥河之分,历经十八道弯,在泥河中游下营这个地方呈“丫”型交汇)、天河(汉江支流,在郧西东部,发源于秦岭东南麓陕西商南天桥洞,流经山阳照川镇西南入湖北,向南流经六官坪、红庙、城关镇等地,于天河口汇入汉江)、“三潭”(位于郧西安家乡境内,由大小相连300余个潭水组成,山谷依次排列着官潭、闪潭、雷潭、白龙潭和黑龙潭,其中官潭、闪潭、雷潭号称“三潭”)、嵩坪温泉(在郧西北嵩坪北约1公里,以地处嵩坪得名)
自然保护区:五龙河自然保护区(位于郧西安家乡。景区主要以五龙河大峡谷为主体,要拍摄该保护区的整体生物资源以及五龙河大峡谷地貌)
植物:郧西野葡萄、刺萼参(俗名叫野西瓜苗)
化石:剑齿虎(郧西白龙洞出土有剑齿虎化石)
主导型经济产业:手工造纸业(郧西羊尾镇羊尾村手工造纸的历史至少有上百年,属传统手工艺之一。造火纸的工艺过程分为:砸毛竹、晒竹、腌竹、浸洗、捣竹绒、粗制纸浆、精拌纸浆、捞纸、脱水、褰纸、晾晒和打磨等十几个步骤。现在造火纸的原料采购难,加工周期长,利润低,很多人放弃了这一行当,手工造纸逐渐衰落)、郧西手工刺绣
物产:郧西黄姜(2000年,郧西县被农业部授予“中国黄姜之乡”)、郧西杜仲(陨西县是亚洲最大的四块杜仲基地之一。主要分布在安家、马安、六郎、店子等乡镇)、郧西油桐(郧西种植油桐历史久远,被誉为“油桐之乡”)、马头山羊(因头顶无角,头形似马,外形近似白马驹而得名。俗称“无角山羊”、“葫芦头山羊”)、板桥豆腐干(用汉江水和优质大豆制成的豆干,是清代的贡品。当地百姓为了纪念郑板桥,就把这种豆干命名为“板桥豆干”,板桥豆干从清朝雍正年间传承到现在已有200年的历史了。板桥豆干主要是以清澈的汉江水和优质的大豆及二十多种天然香料为原料,经过了三次清洗,6小时浸泡,石磨九次碾磨后,再经过过滤、滚浆、烧煮、包扎、压榨、卤制、密封、高温杀菌等十二道独特工序加工而成的一种旅游休闲食品)
古人类:郧西人(1976年,郧西直立人的化石被发现于郧西神雾岭东坡的白龙洞。洞内有8枚猿人牙齿化石和熊、大熊猫、剑齿象、剑齿虎等20多种动物的牙齿、头角、骨骼、粪便化石,以及一批人工凿痕的打制器和用火迹象)
历史事件:王聪儿战死郧西(清嘉庆初年,川楚陕边境地区发生以白莲教教徒为主体的反抗清王朝统治的起义,后来波及川、楚、陕、豫、甘诸省,历时九年,是清代前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襄阳地区的教徒在王聪儿、姚之富等领导下,按原定日期起义。郧西上津境内槐树沟一带现有王聪儿就义遗址、万人坑、茅山庙、阎王碥、二十四拐等历史文化古迹,及仙姑洞、龙洞岩等人文景观,这里成为游人凭吊王聪儿的场所)
遗址:五斗种遗址(位于郧西县城东南部,隶属于郧西县河夹镇箭流铺村二组。该遗址时代大约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500年)
历史遗存:湖北口(又称湖北关,位于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湖北口村与陕西省镇安县茅坪回族镇交界处,天堂山与凤凰山两大山脉的结合部,为古代由汉中通往襄阳必经隘口)
族群:回族(十堰市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地处鄂西北边陲,是十堰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也是湖北省唯一以“湖北”冠名的地方行政区域。这里的回族同胞全部说一口正宗的西安方言,他们不仅语言上富有特点,还完整保留了穆斯林的饮食习惯,坚持穿戴本民族的服饰,回民风情十分浓厚。喝盖碗茶是回族的一种特殊嗜好,在湖北口,又称“三炮台”,民间叫盅子。湖北口的回民农闲时常饮此茶,并常以此茶待贵客。每逢周五,虔诚的穆斯林要到清真寺做礼拜。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宗教节日,他们都沐浴盛装,到各清真寺举行会礼)
古迹:罗汉寨石窟(位于郧西罗汉寨老城面向东南,紧依后寨,共计三组造像)
民俗:火狮子(是郧西上津镇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

十堰市、竹山县
物产:生漆

十堰市
地理:鸡鸣山、百花山、凤凰山(凤凰山的土壤是黄棕壤土)、四方山、神定河、泗河、茅塔河、田湖堰河、犟河、大西沟瀑布(又名驼峰瀑布)、桃花湖
生物资源:赛武当巴山松林(赛武当原名伏龙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十堰市茅箭区小川乡境内,区内有5000余亩省级珍贵树种巴山松)
植物:“三棵树”(位于十堰茅箭区,3棵古树树龄均在千年以上,两棵银杏高30余米,树干需数人合抱。一棵苦槠胸径1米有余,被风雪催折卧于沟边)、千年盘柳(位于十堰茅箭区大川镇浪溪村)、香樟树
主导型经济产业:“东方底特律”(十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工业基地之一,拥有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卡车基地,因此被誉为“东方底特律”)
历史事件:魏蜀之争(三国时,蜀国与魏国反复争夺今十堰地区。215年,十堰归魏。219年刘备取汉中后,派孟达从种归攻房陵,派养子刘封乘汉水下,攻占上庸。十堰归蜀,220年,孟达与刘封不和,盂达降魏,合攻刘封,十堰归魏。十堰成为蜀魏的边地。寻找拍摄十堰地区魏蜀之争留下的有关遗址)
古迹:回龙寺(位于十堰市茅箭区的瞿家湾)
民俗:打待尸(十堰一带,有将亡人打待尸的习俗。人死入殓后,棺材要在家中停放三天三夜,亲戚朋友左右邻舍要来吊孝。由于山区人家要解决来吊孝的人住宿是十分困难的,另外死者停放在家中如果没有个响声到三更半夜也让人害怕,所以人们请来唢呐锣鼓班子,请来歌师围绕棺材吹着打着唱着。一来为死者歌功颂德,二来安慰活者,三为打发时光,四为解决住宿。所以,打待尸流传至今。打待尸开始由歌师起歌头,三百六十句歌词,孝子一句一叩头,一步烧一张火纸)、蚌壳舞(十堰人称蚌壳舞为“玩蚌壳”、“蚌壳精”。蚌壳舞的道具是由竹篾和细铁丝模仿河蚌形状扎制而成的。扎制成的蚌壳外面用红纸和绿纸糊好,然后用两种颜色间隔画出来。蚌壳女双手执蚌宙像鸟翼一样不断地煽动。另有一渔翁手拿渔网左右捕捉蚌壳)

谷城县
地理:青龙山、五龙山(山顶现有“天池宫”遗址、小金顶等)、摩天岭、薤山、百日山、漆树垭(位于汉江中游西岸,谷城县南境。垭口坐落在东西李家大山两山之间,垭内长有漆树,故名漆树垭)、“盛家坑”(即谷城盛康镇政府所在地)、东沟大峡谷(位于谷城县南河东岸龙滩村至五龙山下)、南河小三峡(南河,南源于神农架阳日湾的粉清河,北源于武当山的马拦河,流经保康县珠藏洞汇流南河,由东庄峪入谷城县境。经县城至格垒嘴入汉水。在距谷城县城23公里处的胡家渡,1980年建起了襄樊市八十年代最大的水电站,大坝将河谷造成平湖,其景色神似长江三峡,故誉为“南河小三峡”[马沸峡、神女峡、五龙峡]。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群遍布各地,以娘娘洞、黄龙洞、八仙洞为代表)、南河溶洞群、五眼泉(位于谷城茨河镇承恩寺,泉水出自五朵山体。此泉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当地人用于种植稻米,所获为“承恩贡米”;泉水用于酿腐乳,品质高,成湖北第一腐乳产地)、温坪温泉(位于谷城西南22公里,南河西岸薤山东南麓。因温泉东邻温坪村,故名温坪温泉。属弱碱性重碳酸镁型水)
自然保护区:南河自然保护区
物产:茨河前庄稻米(是鄂西北之名产。由于曾上贡明廷,被称为“朝贡御米”,当地人称这种红心米为“茨河御米”。位于谷城县茨河镇前庄村)、谷城茶(谷城历史上一直是贡茶产地,主要代表茶有汉家刘氏至尊贡芽,汉家刘氏至尊贡毫)
工艺:古藤树根家具
古迹:承恩寺(位于谷城茨河镇西南的山沟里,现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湖北分厂内。相传始建于隋代,为隋炀帝公主养病修行之处,当然无可考证。现存庙宇乃明代建筑,由明英宗圣旨敕建)
民俗:谷城花炮(谷城有“花炮之乡”之称)、石花奎面(其制作工艺是谷城县石花当地创造和传承的饮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其工艺特点:精益求精,每根空心,细如发丝,养颜健身。“石花奎面”一直坚持“奎星悬天”的夜晚制作,做面师傅一要净(干净卫生)、二要诚(心胸真诚)、三要正(意念纯正),才能做出中含气孔的好奎面,此工艺一直传承到现在,仍古今如一)、端公祭山神、南河套曲(是流传于荆山山脉和南河流域的民间吹打音乐,主要流行于谷城县赵湾乡)

房县
地理:天宝山、万峪河滑坡群、龙潭坎瀑布

丹江口市、竹山县
民俗:杨泗会(相传宋代杨泗将军生于湖南长沙,因斩龙护国有功,封为平浪王爷,其诞生日为农历六月六日,后世成为民间信奉的水神,鄂东南,鄂西一带多建有杨泗庙。旧时,本区境内的竹山、均县[今丹江口]盛行杨泗会。每年农历六月六,均县渔民和船工都聚集于龙山嘴下的杨泗庙,举行盛大集会,祭祀杨泗将军。这天人们烧纸焚香祈其保佑船安全。然后,大摆宴席,唱戏三天。该会每年轮选会首,由其征集资金,主持集会)

丹江口市
地理:二十四涧(大青羊涧[一名青羊涧,今俗称为东河]、万虎涧、牛漕涧、桃源涧、黑虎涧、磨针涧、小青羊涧、金锁涧、飞云涧、瀑布涧、会仙涧、蒿谷涧、武当涧、紫霄涧、黑龙涧、白云涧、九渡涧、梅溪涧、西涧、金鸡涧、雷涧、五龙涧、鬼谷涧、双溪涧等。位于十堰市丹江口境内的武当山,二十四涧任选一两个拍摄,建议拍:大青羊涧)、髽髻山(又名犟山、拐棍山)、东马鞍山、朱坡垭、龙王岛、金蟾峡、浪河、天桥沟、雷神洞(位于武当山紫宵宫展旗峰南端的半山腰,全称是“南岩焱火雷君沧水圣洞”)、隐仙岩(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的一座大型岩洞,高11米,深13米。在中国道教历史上久负盛名。现在岩洞内仅有5座石殿了。5座石殿的正殿里现存有两座石刻像,一座叫“太阳星君”,另一座叫“太阴星君”。石像背后都有两排神秘的文字。据史料记载,汉代著名方士尹喜就在此修行)
生物资源:白杨坪红豆树种群(位于丹江口白杨坪林区的犟河岸。红豆树大部分生长在水沟旁,但也有生长在山坡及岩石上)
植物:化香(拍摄成片化香)、水青冈、栓皮栎、香果树、江边一碗水(在武当山有分布,属武当特色道药。一种象荷叶的药草,独茎圆叶,形如小碗,碗边有锯齿,开白色小花;叶中常聚满露水、雨水,能为采药人解渴)、文王一支笔(因它的花序形如粗粗的毛笔,民间传说周文王路经神农架,曾用它当笔写诗作画,批阅公文,故得此名。又因这植物为寄生植物,常寄生在其他植物的根部生长,所以又有“借母还胎”之别名。在武当山有分布,属武当特色道药)、榔梅(1998年,在武当山发现了孑遗古榔梅一株)
化石:直角石(在武当山磨针井亭台碑、太子坡墙碑、南岩,拦马道碑中,文物工作者收集的标本中有6件俗称为“竹简石”的化石。经专家鉴定,均为“古生代”5亿至4.5亿年前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直角石。其状如墨鱼之脊,半透明弯月状,是生命起源时代与“三叶虫”并存的古动物)
动物:毛冠鹿(武当山有分布)
历史遗存:“修山”(在武当山西南麓丹江口官山镇发现的“修山工程”,以其启动早,历时长,工程量大,堪称中国生态保护史上的一个奇迹。有关专家仔细考察古人“修山”地理位置,仅仅在武当山西南麓的官山镇田畈村至武当山特区的豆腐沟村就发现数千计的“修山”遗迹。从明代开始,每年就有5000余人参加到“修山”的队伍之中,历时200多年没有间断过。对“修山”的人分50亩地,免收赋税,农忙时节种地,农闲时就“修山”,进行生态保护。在当时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较好地治理了武当山地区的水土流失,极大地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保证了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安全。在丹江口市官山镇田畈村至武当山特区的豆腐沟村[武当山天柱峰脚下]发现数千计的“修山”遗迹,在深深的山谷、舒缓的坡地、陡峭的山崖等等都有用石头砌得很整齐的石埂)
矿能:丹江口奇石
物产:武当山灵芝(和天麻、金钗、何首乌并称为武当四宝)、均州烟(丹江口市的名特产之一“均州晒烟”又叫“毛把烟”)、老蕨粉(武当山盛产蕨根,有史以来,野生蕨根粉为历代朝中供品)、武当道茶(又因其武当太和山,亦名太和茶。武当茶树品种优良,土质好,气候好,雨水适宜,茶叶肥壮内质好,称之为仙山云雾茶)、万寿藤拐杖(万寿藤产于与武当山金顶相对的赛武当,特点是:木质好、韧性强、粗细适度,根茎形状千姿百态,是制作拐杖的天然材料。武当山工艺厂运用烤、雕、漆等工艺,加工成形了以金顶、寿星、龙头、猴头、凤头、鸟身等的20多个品种的拐杖)
饮食:武当山冻豆腐(制作武当山冻豆腐有两个条件,一是零下20度的气温,二是武当山豆腐沟的水。后一条是关键,如果没有豆腐沟的水,在其他气温和工艺相同的条件下也做不出这种冻豆腐)
文物:手斧(丹江口均县镇双树遗址、郧县人遗址皆发现了这一具有标志性的石器文物。在郧县发现的手斧是两面加工、呈梨形、一端略尖、一端略圆,宽厚有一定比例的一种石器,代表了人类当时较为成熟的石制品制造技术)
族群:范氏村落(在丹江口官山镇,有一个地广人稀的村落——田畈村。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里,隐藏着一个以唱歌的形式来传承文化的范氏家族。方圆几十里的村落里,零散居住着35户大约100多人的范姓后人。由于和外界联系不多,村民们依然保持着淳朴的民风,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是一条年久失修的土路,遇到下雨,村民们基本上无法出门。据当地一块立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墓碑记载,田畈村里居住的“范氏家族”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从河南邓州的刘桥迁到这里的,很有可能是范仲淹的后人,至今已经有近200年历史。田畈村的范氏家族虽然比较好地保存了家族遗风,但是对于自己的祖先是否就是范仲淹的后代,却没有任何记录。不过,这里的范姓后人却以自己特有的形式来传承范姓的文化,那就是以唱山歌。范姓流传下来的山歌虽然韵律简单,节奏单一,但是却比较简洁而朴实地表达了范姓家族的思想和文化)、伍家沟村(伍家沟系丹江口西部六里坪镇的一个村落,该村871人,有半数以上成人都会讲故事。伍家沟故事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分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和笑话等六大类别,已经出版《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一、二集,共76万字。20世纪80年代,在伍家沟村已发现民间故事1000多个,民歌千余首。这里不但故事多,而且也是歌谚语、谜语、歇后语的密集地带。伍家沟故事被国内外有关专家称为中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民俗:敬五谷神(过去,一般多在五谷庙内举行敬神仪式。房县春耕整身田时,举行“开秧亩子门”,即敬五谷神。这天早晨村民备香,纸,鞭炮,到秧田房的田埂上焚香烧纸,鸣鞭炮,叩拜,祈五谷神保佑五谷丰收)、水兽灯舞(丹江口六里坪镇。每逢春节,这里的民间都还要玩耍一种水兽灯舞。这种水兽灯,在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国的春节传统灯舞里都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水兽灯独特的地方,不在它的玩耍技巧,因为,它的玩耍技巧和蚂虾灯大同小异,其独特之处在于灯的造型:水兽头部有一只独角,口鼻如牛,不过嘴巴比牛嘴宽阔,且长,张至腮部;身子、尾巴取麒麟形)

跨区域
地理:汉江丘陵谷地(又称汉水谷地、汉江谷地、汉水河谷。汉江流域沿线即是这片丘陵谷地所在)、丹江口库区湿地、官山河(又名曾河,上游分段名解家河、店家河和袁家河。两河口以下始名官山河)、北河(汉江支流,因与南河相对称得名。主要支流有紫金河、盐池河、溪河和团湖河等)
气象:秋雨秋寒(入秋后常秋雨连绵,恒雨少睛)
土壤:黄棕壤
生物资源:“天然药库”(武当山区的药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载的1800多种草药中,来自武当山的就有400多种。武当山有“天然药库”之称)
动物:白肩雕(主要分布于堵河流域和汉江流域)
交通:商津古道(即从今天郧西县的上津金钱河一线至商洛的古道。这条道从今天郧西夹河镇的汉江北进入夹河,到上津镇的金钱河,从金钱河上陆路到商洛,再越秦岭到长安。上津是古代商津道上水陆运输转换地。古代中原受阻时,南方漕运运往长安的物资均经汉江入金钱河,从上津上岸转陆路到商洛往长安)、均房古道(即从汉江边的古均州入曾水到武当山草甸上岸,经过武当山东坡向南进入山谷地到房县。这条古道是历代帝王流放房县的必经之道。古道上发生过许多重要历史故事)
矿能:水电资源丰富(武当山区山大坡陡,河流纵横,落差较大,水流湍急,是湖北水电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民俗:
1、家机布(居住在武当山区的人们,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仍以穿家机布为主。为了耐脏,人们把家机布染成黑色或蓝色。男人上衣为对襟样式,女人为大襟上衣。男女裤子均为大腿裤)
2、道家斋菜(武当道教斋饭形成特点主要是素菜荤做,皆以素菜为原料,如面筋、豆干、蕨菜等各类野菜等做成鱼、兔、牛肉、猪肉等荤菜造型并冠以荤菜之名,故曰素菜荤做)
3、辞家饭(婚俗之一。在武当山区,姑娘在结婚的这一天一定要吃辞家饭。吃的时候,家长要特别给出嫁女打4个荷包蛋,女儿一定也要吃下去。原因有三:一是耐饿,二是不渴,三是不解手。因为这一天,新娘要经受轿夫路途的颠簸以及结婚拜堂和闹洞房的折腾)
4、床铺草(婚俗之一。武当山区盛产稻谷和粟谷。新婚铺床草要选用粟谷草,因粟谷中主要的杂草是莠子,寓意婚后有子。稻谷草比粟谷草柔和,铺床舒适,却偏不用稻草,因稻田中的主要杂草是稗子,忌讳生的孩子是败家子。喜床上铺的草要顺着铺平,象征小两口今后的日子过得顺当平安,忌将草横着放,横着铺谓“横进横出”,“横”有蛮不讲理之嫌,认为会导致小两口不和。在此地,人死后第一件事是将死人从床上抬到堂屋里停放。死人床上的床铺草必须扒出弄到附近的十字路口烧掉。因此,只要见到烧床铺草便知谁家死了人)
5、拜干亲(武当山区的人们把小孩子看得珍贵,而且习惯让小孩认干亲。一般拜给孩子多且儿女周全的人家,寓意是成群的孩子好养。干亲又称“干爹干妈”、“亲爷亲娘”、“恩爷恩娘”等,干老有称干儿子为“恩儿子”、“恩丫头”者)
6、“羽化”(道士逝世,称作“羽化”。在武当山,道士羽化,历来均要举行葬礼仪式。葬仪不能在正宫内举行,只能在朝拜殿或东西道院内举行。在封建社会,道官和高道葬仪与一般道众葬仪大有不同。在明朝时,影响大的道官和高道羽化后,享受国葬隆仪。这些道官、高道之墓较大。其随葬品有冠剑及各种金、银、玉、瓷等器皿。明清两代上层道土羽化后,安葬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坐缸。亦称“寿龛”,缸为陶瓷,外饰各种图案,表面施釉,将死者以盘坐姿式装入缸内,而后密封缸盖,挖坑放入,再封上堆成坟山.以条石砌成坟圈,坟前以砖石建塔、立碑;另一种安葬方法,用棺材装尸,葬法与前同。而一般道众羽化后,则与当地民间葬法相同)
7、叫魂(是通过一定的仪式,将逸出体外的魂魄收回,使紊乱的身心状态恢复正常的一种民俗医疗方法。在武当山地区,它们的存在与当地的本土信仰文化,尤其是鬼神文化观紧密相连,对武当地区许多民众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着一定的影响。通过了解“叫魂”、“收魂”民俗文化,可以了解许多民众的一些思想,因为它们包含着文化的隐喻)
8、乌鸦崇拜(在武当山,乌鸦不仅不是什么不祥之兆,却被奉为神鸟,并建庙供奉。乌鸦的引颈、啄食、扑翅、嬉戏等外在表现动作也被融会于武当道教武术之中)
9、拜“月娘”(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居住在武当山区的居民还有这样几种拜“月娘”习俗。中秋节这天晚饭后不久,圆月初升,妇女们设桌于门前或大埕中,有联户合拜的,有自家自拜的。她们用红纸剪出各式各样吉祥图案,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点上红烛,焚上高香。拜月娘时,青年女子求配好夫婿;新婚妇女求早得贵子、丈夫宠爱;中老年妇女祈求家庭和睦、老少安康。大家往往拜到月上中天才结束。传说中,月神是儿童的守护神。所以,每年在这个时候,有小孩的家里在中秋节都会准备供品来祭祀月神,祈求月神保佑孩子身体健康、平安快乐!祭祀月神的供品都要是圆形的。供品祭祀完毕后,再依照家中人数等比例分吃,不可以零零落落、忽大忽小,这是象征“全家团圆”的意思)
10、郧阳花鼓戏(十堰地方剧种之一,现流行于郧县、郧西、房县、丹江口市等地)
11、郧阳道情(又称郧阳渔鼓)、郧阳四六句(是十堰地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曲艺品种)
12、郧西三弦(也叫“曲子”,流行于郧西、郧县、房山、竹山等地。传统曲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社会新闻,如《秦琼观阵》等)
13、摆擂(武当山区摆擂,不筑擂台,而是在土场子上进行。选一人为擂主,或打拳,或摔跤,多在节假日举行,为山民自娱的重要项目。如擂主立于不败之地,下次摆擂可继任擂主,如擂主败阵,需要经过争夺,选出新的擂主。由于争当擂主,往往被打得鼻青脸肿,或被摔得腰疼腿拐,甘愿接受,毫无怨言)
14、斗牛(斗牛多在夏秋持锄季节举行。斗牛时,一般上午斗一对,下午斗一对,有时斗一天才能分出胜负。一旦分出胜负,看客们会自动拦截追击胜牛。虽然危险,但人们还是挺身而出。如果斗牛不分胜负,观众是不会轻易散去的)
15、铁板滚背(又叫滚钉板。原是武当山朝山进午的香客为了表现对真武神的虔诚,进香的神路上赤膊光背,从钉有铁钉的钉板上滚过去,脊背上被刺得鲜血淋淋也不在乎,这是滚钉板的最初来源。民间杂耍表演者把钉板放到场子上,光着脊梁仰卧钉板上,助手们在其肚皮上放一石块,请当地居民抡铁锺使劲地砸石板,石板开裂,而表演者脊梁在重力技击下并未扎进铁钉,只在皮肉上留下一片钉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