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证码
  相比于各类用来照明的火灯,糊纸灯笼以自己的实用价廉优势融入民间,但它别具民俗意蕴却是其他灯具难以替代;随着塑料材质灯笼普遍使用,传统的糊纸灯笼只能无奈地望着自己日渐式微的阵地,在乡间村头的民俗场合苟延残喘……
  灯笼,也有人认为它应该是宫灯的一种变形。它以竹篾丝或铁丝编织骨架,整体呈网状结构。目前在用的基本有两种形状,一是上大下小的长瓶状,还有一种呈椭圆状。笼体外糊纱、葛或是纸,内置蜡烛用以照明。这种照明灯具的制作始于南朝,据《宋书·武帝纪》中的相关记载,床头有土鄣,壁上挂葛灯笼,麻绳拂。由于它使用蜡烛照明,有人认为,它的出现应该是人们发现蜂蜡可以燃烧的事实之后。
  相比于各类用来照明的火灯,糊纸灯笼以自己的实用价廉优势融入民间,但它别具民俗意蕴却是其他灯具难以替代;随着塑料材质灯笼普遍使用,传统的糊纸灯笼只能无奈地望着自己日渐式微的阵地,在乡间村头的民俗场合苟延残喘……
  灯笼,也有人认为它应该是宫灯的一种变形。它以竹篾丝或铁丝编织骨架,整体呈网状结构。目前在用的基本有两种形状,一是上大下小的长瓶状,还有一种呈椭圆状。笼体外糊纱、葛或是纸,内置蜡烛用以照明。这种照明灯具的制作始于南朝,据《宋书·武帝纪》中的相关记载,床头有土鄣,壁上挂葛灯笼,麻绳拂。由于它使用蜡烛照明,有人认为,它的出现应该是人们发现蜂蜡可以燃烧的事实之后。
  而这种被闽人称为“篾丝灯”的器物,其描述与如今的灯笼基本一致。元朝时漳州曾以“篾丝灯”闻名。《漳州府志》称,漳人近以篾丝为质,甚细,覆以五色薄纱其上,小品有致,他郡皆重之。在《清俗纪闻》一书中,也有这种灯具的相关图案。据《中国灯具简史》介绍,灯笼上下各留一口子,使空气能够在内部得到流通,热空气不断从内部上升从上端口子流出,新鲜的冷空气则从底部进入笼体内补充。
  因其外部糊有绵纸,具备了防风的功能,因此又被称为“风灯”。杜甫曾有诗云: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在慈湖、南白象一带,还有艺人在从事灯笼骨架的编织生产,而在苍南蒲城,郑文清家一直从事“褙灯笼”行当。
  郑文清家在蒲城可算是灯笼世家。从他爷爷郑志侠年轻时操此业,到他手里,传统纸糊灯笼在他们家族里,前后差不多已传承了三代人,70来个年头。
  现年47岁的他,操此行当差不多20年了。他的主业是务农,农闲时帮人家打些散工。
  在民国30年前后,他们家开始操持此业。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破四旧在内的“文革”的结束,民间的民俗活动不断兴起。与“拔五更”相类似的民俗活动在蒲门一带复兴,使得灯笼的使用量增加不少。那时,他们家“出产”的灯笼,光是正月期间,就有千余只。邻近蒲城的福鼎沙埕、南镇、乌什婆等地庙宇里的大小佛事所需的灯笼,均出自他家。
  在近些年,由于塑料制品的大量运用,纸糊篾丝灯笼也遭遇了低谷。他说近几年灯笼的使用数量在逐年下降,像今年这个正月,也就卖出200余只,整个收入不到2000元。
  平苍一带的民众,其始迁祖不少是来自福建闽南一带。由此也带来闽南习俗的传承至今。不知这使用灯笼的习俗是否也由先人传承而来。但将“灯”与人丁相联系的信俗心理,至今还有深厚的民众基础。
  在闽语中,“灯”与“丁”谐音。于是,在多子多福时代里,灯笼也就成了人们表达人丁兴旺、家族发达良好愿景的重要载体。在民间建房上梁、婚丧嫁娶、各类道场等,尚可见到灯笼影子。这多少也给了灯笼一点生存的空间。
  在浙江温州苍南马站平原的不少地方,如今还保留使用灯笼的习俗——
  婚礼上,未成年的外甥仔要挑着一对新灯笼,迎接即将入门的舅妈,这叫“担灯”;在丧俗上,亡人下葬,封圹至最后一块砖时,从圹内事先点燃的蜡烛引出火,为参加丧礼的至亲手中灯笼一一点上,这个过程叫“出灯”,寓意香火不断、丁财两旺;在太平醮的道场上,还有悬挂写有“天台”字样的红灯笼……
  在以“拔五更”民俗闻名的蒲城,晏公爷的“手灯”在这个时候更是成了信众的抢手货。所谓“手灯”,即晏公爷轿子两边扶手上的灯笼。关于这对灯笼,当地坊间的传闻很多。
  据说远在民国年间,某地一排房子起火,烧毁了绝大部分的房子,但意外的是当中一间房子保全了下来。事后,人们发现,这间房子内悬挂有蒲门晏公爷的“手灯”。这则传闻,至今还在以彰显晏公爷神灵无边的背景下,进行代际相传。如果不是空穴来风,可见当年盛传的光景。这也更让附近的信众敬畏晏公爷。
  类似的传闻还有,以往蒲门一带的讨海人,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在海面上遭遇不测。当他们下跪乞求晏公爷神灵佑护时,在船的前方出现了一盏明灯,这些渔民于是就跟着这盏灯前行,结果这一船人都获得了生存。
  这些传闻虽然有些难以考证,但在故老们的口耳相传中,至今依旧生动。
  灯笼的制作过程
  正月初六,蒲城城内的十字街、西门街、东门街等主要街道,沿街挂起的塑料红灯笼,将整个古城装扮得颇有“春”色。
  本文主人公郑文清的家,就在十字街沿线上。那些塑料红灯笼也不例外地从他家屋檐下穿过。这个细节,对于外人来说,似乎并没什么,但对于灯笼世家,不晓得他的心里是否有过起伏?
  征得同意,他为我们演示了从拿捏俗称的“灯笼丝”(骨架)到灯笼成品的大致过程。
  他告诉我们,从温州慈湖一带购买的“灯笼丝”,事先经过一定时间的浸泡,为的是使竹篾丝更有柔韧性,以便于捏拿造型。跟着他来到后院,只见他翻开后院水井栏上的一块门板,串成一撂的“灯笼丝”原来就泡在这口弃用的水井里。
  他解开绳索取下两只“灯笼丝”,便从容地捏拿起来。这种网状的竹编品,在他的手里很快就成形了,之后他用剪刀修剪了周边一些岔出的篾丝,以防在此后上糊时戳破绵纸。最后拿了一根红丝绳将已成形的竹笼骨架拦腰扎紧固定。之后他又捏了一个球状的灯笼造型,全程也就五六分钟吧。
  我们问他,这捏拿过程有技术含量吗?他笑笑说,很深奥的技术谈不上,但如果没技术,捏得不像样是肯定的。
  当这些成形的灯笼丝晾干后,即可进入糊绵纸环节。由于近些年传统绵纸已经少见,甚至难以购到,他只能换用质地相对较硬的白色拷贝纸。
  据了解,常规的灯笼,他家一天大概可以糊上15盏,像晏公爷用的高灯笼,一个上午也就两三个吧,据说还得早些起床。当天,我们也试着计时,一个高灯笼,差不多花了他母亲一个半小时工夫才算糊好。
  糊好的灯笼,又得再次晾干。之后才能贴上已经剪出的各式字号,如“勇南圣王”、“上梁吉庆”、“八部将军”等。像这些字,以前都用手写在灯笼上,如今则都改用手工剪字了,省时不少。
  这灯笼上的字号,也是有讲究的,同样的是上梁,民房的用“福星拱照”,而庙宇的则用“上梁吉庆”;婚礼上用的灯笼,则基本按“登科+姓氏”模式来处理;丧俗所用“添丁进财+姓氏”;神佛所用的,则是他们的封号,如晏公爷“勇南圣王”、牧牛大王则用“八部将军”、太平醮则用“天台”……
  待这些字样贴上后,便可以在灯笼的适当位置添画各式小纹样,以增加吉祥喜庆氛围。这一切弄妥干燥后,再上桐油(由于桐油的断货,如今改用生漆),主要是防水也提升灯笼的透明度,让里面的蜡烛光显得更通透明亮。
  灯笼脚即是插蜡烛的地方,灯笼的提手也固定在这里。所谓灯笼脚,即是将粗细均匀的马尾松树干以片状锯下的木块。装上倒U形的铅丝作提手,一盏灯笼算是基本完成。
  完工的灯笼,在交货之前,还需要晏公灵符进行净化,以消除制作过程中沾染的污秽。虔诚之心可见一斑。
  郑文清,其人生历经也挺坎坷。可能也是家境贫寒的原因,他的婚姻无法按常规进行,而成了大龄青年。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上不少杂志曾一度流行征婚,他也加入了这个行列。用心经营三年时间,他终于将鸿雁传情的美丽传说,变成了洞房花烛的美丽现实!那一年,他在古城内,简直就是一个新闻人物,这段往事也成为当地坊间的一段佳话!
  但命运捉弄人,在两个子女相继出生后,花了三年时间修成正果的这段“书信姻缘”,因为另一主角的离家出走而黯然失色。这10余年来,这对子女也算争气,一个上了大学,另一个在上高中,据说成绩还不错。
  除了农忙之外,郑文清也靠打散工赚些贴补家用,毕竟这两个孩子的上学费用、一家人的生活费用,都靠他这个正劳力在支撑。在“桑美”台风之后,他为人家帮工修理屋背时,意外的屋檐坍塌,使得他连同两名工友从二楼顶顺势掉下,光前额就缝了一二十针……
  这位在肉体、精神遭受双重打击的汉子,在我们采访的整个过程中,话语并不多,更谈不上有关灯笼的高深理论。他坚守祖业,或许只是为了更好满足生存需求而已,虽然前景并不怎么明朗!
  蔡榆 文/图
共 28 项
跳至
◄ 1 / 1 页 
每页显示 80 160
10583734
10583734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的母亲在糊篾丝灯笼。
10583735
10583735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的母亲在糊篾丝灯笼。
10583736
10583736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的母亲在糊篾丝灯笼。
10583737
10583737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家后院尚在晾干的篾丝灯笼。
10583738
10583738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家里成型的篾丝灯笼。
10583728
10583728
拍摄时间:0000-00-00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的哥哥郑连钦在撕旧灯笼上的纸片,以重新糊纸。
10583742
10583742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在整理已捏拿成型的篾丝灯笼。
10583741
10583741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在捏拿篾丝灯笼。
10583731
10583731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制作的婚礼之用灯笼(登科+姓氏)。
10583733
10583733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家后院晾晒的写有晏公爷封号“勇南圣王”的手...
10583732
10583732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的母亲在晾晒上过漆的灯笼。
10583730
10583730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在捏拿“灯笼丝”(未成型的灯笼壳,称之灯笼...
10583729
10583729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家后院水井中浸泡的“灯笼丝”(未成型的灯笼...
10584106
10584106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在灯笼上贴手工剪出的神像封号。
10584099
10584099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在调整灯笼的形状。
10584097
10584097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的母亲在后院晾晒褙好的灯笼。
10584082
10584082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在已捏拿成型灯笼上扎红绳,以固定形状。
10584091
10584091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的母亲在后院整理灯笼。
10584095
10584095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的母亲在褙灯笼。
10584107
10584107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在灯笼上贴手工剪出的神像封号。
10584108
10584108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在灯笼上勾勒吉祥图案。
10584113
10584113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在灯笼脚上钻孔,以安装提手。
10584080
10584080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在捏拿灯笼丝。
10584079
10584079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在捏拿灯笼丝。
10584119
10584119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在安装灯笼脚。
10584117
10584117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在灯笼脚上安装蜡烛扦。
10584114
10584114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在灯笼脚上安装提手。
10584116
10584116
拍摄时间:2010-02-18
浙江苍南县蒲城,当地褙灯笼艺人郑文清在灯笼脚上安装提手。
共 28 项
跳至
◄ 1 / 1 页 
每页显示 80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