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证码
  毒品,这个吞噬人们肉体与灵魂的恶魔,曾在新中国的大地上绝迹长达30年之久。
  然而,历史进入80年代末,渐渐被人们淡忘的毒品又如洪水再发、死灰复燃,向改革开放的神州大地袭来。进入90年代,毒魔更是像瘟疫一样在各地蔓延。据统计,到20世纪末,中国大陆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达60多万,席卷全国1900多个县市。中华民族又一次面临毒品祸害的严重挑战。
  6·26国际禁毒日前夕,记者走进了南京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女子学员队,深深地感受到,这些曾经被毒魔残害得躯体千疮百孔、灵魂已麻木的吸毒者,一步步走向新生是那么的艰难。
  毒品,这个吞噬人们肉体与灵魂的恶魔,曾在新中国的大地上绝迹长达30年之久。
  然而,历史进入80年代末,渐渐被人们淡忘的毒品又如洪水再发、死灰复燃,向改革开放的神州大地袭来。进入90年代,毒魔更是像瘟疫一样在各地蔓延。据统计,到20世纪末,中国大陆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达60多万,席卷全国1900多个县市。中华民族又一次面临毒品祸害的严重挑战。
  6·26国际禁毒日前夕,记者走进了南京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女子学员队,深深地感受到,这些曾经被毒魔残害得躯体千疮百孔、灵魂已麻木的吸毒者,一步步走向新生是那么的艰难。
  如果不是高墙和铁网,谁又能想到这是戒毒所。每天起床、早操、整理内务、开饭、操课、午休、课外活动,一日的生活都是那么有序。只有铁门里那不时地传出的刚到队学员“回瘾”时的撕心裂肺的叫喊,探视室里一位位亲人的欲哭无泪的哽咽,以及面对着紧闭的高墙学员对天对地一遍遍发誓,人们才真正地感受到毒魔的凶残,和“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真正含义。
  这些被毒魔残害的学员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85.1%,她们中有父母离异而流浪在外的刚满16岁的流浪女;有涉世不深而沦被毒魔奴役的女大学生;有寻求超脱而误入歧途的演职人员;有为享受人生而昏昏坠入深渊的女强人……。这些曾经为了吸毒一掷几万、几十万的吸毒者,当她们走进戒毒所时,她们只能一遍遍哀求亲人们相信她会重现做人,能给她们支付最基本的戒毒费用。可是她们哪里知道,一个个家庭已被她们折腾得倾家荡产。可怜的亲人们只得东挪西借,孩子的压岁钱、父母的养老钱,每一分都成了她们戒除毒瘾的医药费。
  当记者走出戒毒所,是一个晴朗的天。
  愿她们的这段历史如恶梦般消逝。
  愿她们选择坚强,迎来新生。
  在南京市江北,有一个特殊的大院:戒备森严的大门,高墙和铁网。这就是南京市公安局石佛寺戒毒所。国际禁毒日前夕,经警方的许可,记者和戒毒所的学员们生活了整整10天。心与心的碰撞,记下了学员们欲哭无泪的一段段发人深省的经历……
  走近戒毒所
  “你看那路边那棵榕树下,那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有多少寒冷的夜晚里呀,多少父母在流泪。”“梦里梦见孩子的脸,醒来不见孩子的脸。只有那泪水它滚滚的流啊,那是母亲的眼泪。”“粉友呀,是你们害了我一生,是你们把我推下陷阱,是你们把我拉下火坑。”“爱人啊,我的亲人,是我害了你的青春。在漫漫人生路上,我立志重新做人。”这是一首名叫《榕树下》歌曲的词。那天,当我带着相机和背包走进戒毒所时,听到铁门里传出的这首歌,我仿佛感受到戒毒学员撕心的呼唤。
  破碎的梦
  梅子,是和我同一天到戒毒所“报到”的女孩。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如果不是“回瘾”时撕心裂肺的叫喊和一把鼻涕一把泪痛苦的样子,谁也不会把她与白粉挂上钩。
  采访梅子,是在她进“女强”的第五天。梅子告诉我,以前,在所有人眼中,她是一个非常乖巧的孩子。中学,她是班里的优秀学生,并以高分被一所名牌高校录取。大学第一学期,她英语通过四级,门门功课都是高分,并拿到了奖学金。
  就是一次偶遇,一丝莫名的好感,使她从此陷入粉末中难以自拔,她一帆风顺的大学生涯触礁搁浅了。
  那是2000年初,上大二的她去超市买东西,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挤到她身边,“小姐,想买什么?”“不买什么,我随便看看。”生性随和的梅子礼貌地回答道。那男子一见梅子与他答话,就凑过来对梅子说:“一看你就是素养很高的大学生。不巧,我们公司的秘书小姐今天临时有事,本就想请个与外企谈判的记录员,如果愿意,一小时后,公司就派员来带你前去。”
  虽然梅子也感到与这个男子素昧平生,但看他的衣着得体、言语真诚,加上梅子正想在外面的世界里展示一下才华,她没有多想,一小时后,按时前往。来接梅子的他,并没有去谈判桌,而是走进一家火锅城,先以种种借口将谈判之事搪塞过去,同时又打开话匣子扯东扯西地攀谈。他那男人的粗犷,让涉世不深的梅子产生了一丝好感,也就慢慢地开始交往。梅子压根儿没想到,在认识他的第十天,就稀里糊涂地成了“毒魔”的奴隶。
  梅子哭泣着告诉我,那是让她刻骨铭心的日子。第一次大胆的“尝试”,让她对海洛因产生了无法抗拒的依赖。每当毒瘾发作的时候,痛苦万分的她才真正体会到“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的真正含义。因为毒品侵蚀的不仅是犯瘾时心乱如麻、如坐针毡的肉体,更可怕的是它对你意志、精神的侵蚀。它会让你失去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秉性;它会让你失去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它会让你失去做人的尊严。她已无心学习,缺课、逃课,把吸毒当成生活的全部内容。为了毒品,她绞尽脑汁地想办法骗钱,再用毒品换取肉体和精神暂时的安然。在她心目中,父母、同学、朋友已荡然无存,只有白粉才是“至高无尚”的生命的“真爱”。
  2001年年初,梅子吸毒被父母发现,一颗重磅炸弹投向这个高知家庭。背负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的父母,毅然把女儿送进戒毒所,实施自愿戒毒。梅子脱“瘾”后,父母为使女儿彻底远离毒品,在家里装上了防盗门,切断了电话线,给她买来了电脑和书籍,尽可能地满足她求知和生活的需要。一个多月过去了,梅子似乎焕然一新,父母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一丝笑意。一个仅仅偶然间打来的电话,又使她重蹈邪途。“毒魔”让她无法控制,砸碎窗户,跃窗而逃。当她父亲找到她时,已是她逃出的一个多月后,面对骨瘦如柴、面目全非的女儿,老父亲含着泪,把她送进派出所。梅子知道,这是爸爸妈妈给她的最后一次机会。
  赎罪的千纸鹤
  莉莉是和同伙11个人一同送进戒毒所的。下了囚车,她就没敢抬起头。
  尿检了,管教点名,一看莉莉的名字,就觉得好熟。走上前一看,女管教都愣住了。莉莉不就是刚刚走出自愿区时间不长的学员吗?只不过这一次是被警方逮了个“现行”。
  莉莉今年才30岁,灰暗的脸色,干瘪的躯体,已经看不出她青春的影子。膀子上留下的一个个针孔,一看就是“老粉”。
  和莉莉交谈,都是在她的哭泣声中度过的。
  莉莉说,她曾经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家。6年前,和丈夫一起经营店铺,生意很是红火。1998年手里就有了六七十万元的积蓄。但手里有了钱,生活却变得空虚起来,丈夫不久就染上毒瘾,很快再也无心经营,积蓄也花光,开始变卖家里的东西。名贵衣物、钻石戒指都被用去换粉,最后连无绳电话都拿去卖了。过去一些经常来往的亲戚朋友,后来都像躲瘟神一样躲着他们。她一次又一次地哀求丈夫,为了刚出生的孩子别再吸粉,可是留给她的是一次次无望的结局。一次,丈夫又在宾馆开房间吸毒,她抱着孩子闻讯赶去,跪在地上苦苦地哀求。然而,已被粉魔蚀去人性的丈夫哪管她的劝说。她死活不相信,夫妻多年的同甘共苦的情义竟抵不上那一点白粉。她从丈夫的手中愤怒地抢过粉,自己狠抽了几口,想以此证明只要坚强,毒品就能戒除。就是这一口,也让她滑向吸毒、贩毒的深渊。
  2000年8月,已经一贫如洗、负债累累的他们,似乎认清了毒魔的凶残,夫妻携手毅然到外地的戒毒所自愿戒毒。就在进入戒毒所的第二天,她丈夫因一直吸粉量太大,虽然停止吸毒,但体内应激反应太重,呼吸、心跳突然停止。留给她的除了沉重债务,还有年迈的老人和出生不久的孩子。她跪在死去的丈夫面前,对天发誓,重新做人,永不吸毒。
  2001年4月,已经戒毒半年多的她,又经不住昔日粉友的传唤,忘记自己立下的誓言,忘记了父母、忘记了孩子,重蹈覆辙。法网恢恢,疏而不漏。6月5日,当她纵情地享用白粉时,被警方当场抓获。
  在戒毒所的日子里,她省下每一块纸片,静静地叠着一个个千纸鹤。她说,她已无脸面对父母和公公、婆婆,更不敢面对已上幼儿园的孩子。记者问她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她说,我只能期盼7月5日探视日,父母能来看她,如果能让她看上一眼孩子的照片,是她最大的满足。
  她说,她破碎的家,就是被毒魔残害的佐证。她愿天下所有的人,远离毒品。
  引人深思的复吸问题
  在戒毒所里,你不难发现,这些人群中,有才16岁的中学生,也有年岁已高的中老年人。或夫妻、或兄弟、或姐妹同时进所强行戒毒的,大有人在。他们中,还有多少不是倾家荡产、还有多少不是亲人失望、妻离子散。当他们走进戒毒所,看着父母用一毛钱一毛钱凑起的上千元的戒毒费,一遍遍向父母发誓:永远与毒品决裂。然而,戒毒所里每天都可以听到警笛声,可以看到的一批批戴着手铐,在警察的看押下等待药检的少男少女和上有老下有小的成年人,他们中有多少人不是曾经在这里强行戒过毒?有多少人不是熟悉这高高的铁门?但是,到这里戒毒对他们只有一次,等待他们的是2—3年的劳教生涯。
  戒毒后的复吸,已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南京市公安局戒毒所胡红霞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戒毒所里对吸毒者进行戒毒治疗,主要是一个脱毒——康复——重新步入社会的辅导过程。脱毒就是解除吸毒者躯体上的戒断症状,脱离吸毒成瘾造成的生理上的痛苦,为下一步的康复打下基础。脱瘾是通过药物治疗和康复消除吸毒者的毒瘾,解除其生理和心理的依赖,所以脱毒与脱瘾不是一回事。脱毒容易,脱瘾难。能不能将毒戒掉,很重要的一条是看本人和家人有没有树起坚定的信心。
  如何去树起本人和家人的信心呢?
  胡所长说,首先家人要对他们有信心。毒品对人格、意志的解体,造成家庭的创伤,正常人是无法接受的。不少家庭对他们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劝说,往往都无济于事。于是,家人不是打骂、指责,就是把他们关入装着铁门、铁窗的家中。事实上,这种方法,反而造成他们这些群体的逆反心理,一旦有机可乘,加之主观意志不坚强,最后又重返旧途。对他们还是要采取松严结合的办法。当他们情绪好时,要多讲一讲,多敲一敲;当他们情绪低落时,要用亲情去感化他们,给他们以家的温暖。
  其次,学员们走出戒毒所后,要有重新塑造自我的坚强毅力。戒毒者生理上脱毒后,心瘾仍可长期存在、难以消除。有许多戒毒者当时的决心是很大的,动机也是纯的,但经过若干时日之后,他们渐渐地忘却毒瘾发作时的悔恨,忘记了隔着铁门向亲人真诚的承诺,而记忆中吸毒所产生的那种愉悦、欣然的体验会逐渐显露出来,最终会使他产生“再来最后一口”的想法,从而导致复吸。因此,戒毒者要用坚强的毅力去抵制随时袭来的毒魔,使这种心瘾逐渐淡化并消失。
  再次,要“净化”周围环境。戒毒者重归社会后,要防止复吸,就要先从“净化”内环境入手,将以前与吸毒有关的用具及与吸毒有关的痕迹全部清除,将以前与吸毒有关的供毒人员和“粉友”联络的电话号码、通讯地址全部销毁,以免诱发心瘾。同时更要“净化”外环境。坚决彻底地断绝与“粉友”的一切联系和来往,决不能藕断丝连或保持某种程度的接触,有条件的不妨离开本地,去投亲靠友或外出旅游,在新的环境里,身心得到“净化”。
  此外,社会要给以关爱,让他们有一份责任感。我国吸毒者中,35岁以下的占85%左右。其中青少年吸毒已在急剧上升。好奇心,以及对毒品危害认识不足,让他们小小年纪就以毒品为伍。这些35岁以下的群体,在人性上还没有固定的模式,有较强的可塑性。学员走出戒毒所,他们渴求和同龄人沟通,渴求社会能接纳他们。然而,不少人对他们怀有歧视,拒绝容纳他们。部分单位由于精简人员、机构,他们也失去就业的机会。空虚、无所事事,会使他们与“粉友”重新混到一起。因此,多给他们一些关爱、一些责任感,让他们最大可能地隔离吸毒人群,相信他们一定会寻回自我。(文/吴峻)
  毒品,这个吞噬人们肉体与灵魂的恶魔,曾在新中国的大地上绝迹长达30年之久。
  然而,历史进入80年代末,渐渐被人们淡忘的毒品又如洪水再发、死灰复燃,向改革开放的神州大地袭来。进入90年代,毒魔更是像瘟疫一样在各地蔓延。据统计,到20世纪末,中国大陆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达60多万,席卷全国1900多个县市。中华民族又一次面临毒品祸害的严重挑战。
  6·26国际禁毒日前夕,记者走进了南京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女子学员队,深深地感受到,这些曾经被毒魔残害得躯体千疮百孔、灵魂已麻木的吸毒者,一步步走向新生是那么的艰难。
  如果不是高墙和铁网,谁又能想到这是戒毒所。每天起床、早操、整理内务、开饭、操课、午休、课外活动,一日的生活都是那么有序。只有铁门里那不时地传出的刚到队学员“回瘾”时的撕心裂肺的叫喊,探视室里一位位亲人的欲哭无泪的哽咽,以及面对着紧闭的高墙学员对天对地一遍遍发誓,人们才真正地感受到毒魔的凶残,和“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真正含义。
  这些被毒魔残害的学员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85.1%,她们中有父母离异而流浪在外的刚满16岁的流浪女;有涉世不深而沦被毒魔奴役的女大学生;有寻求超脱而误入歧途的演职人员;有为享受人生而昏昏坠入深渊的女强人……。这些曾经为了吸毒一掷几万、几十万的吸毒者,当她们走进戒毒所时,她们只能一遍遍哀求亲人们相信她会重现做人,能给她们支付最基本的戒毒费用。可是她们哪里知道,一个个家庭已被她们折腾得倾家荡产。可怜的亲人们只得东挪西借,孩子的压岁钱、父母的养老钱,每一分都成了她们戒除毒瘾的医药费。
  当记者走出戒毒所,是一个晴朗的天。
  愿她们的这段历史如恶梦般消逝。
  愿她们选择坚强,迎来新生。
  在南京市江北,有一个特殊的大院:戒备森严的大门,高墙和铁网。这就是南京市公安局石佛寺戒毒所。国际禁毒日前夕,经警方的许可,记者和戒毒所的学员们生活了整整10天。心与心的碰撞,记下了学员们欲哭无泪的一段段发人深省的经历……
  走近戒毒所
  “你看那路边那棵榕树下,那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有多少寒冷的夜晚里呀,多少父母在流泪。”“梦里梦见孩子的脸,醒来不见孩子的脸。只有那泪水它滚滚的流啊,那是母亲的眼泪。”“粉友呀,是你们害了我一生,是你们把我推下陷阱,是你们把我拉下火坑。”“爱人啊,我的亲人,是我害了你的青春。在漫漫人生路上,我立志重新做人。”这是一首名叫《榕树下》歌曲的词。那天,当我带着相机和背包走进戒毒所时,听到铁门里传出的这首歌,我仿佛感受到戒毒学员撕心的呼唤。
  破碎的梦
  梅子,是和我同一天到戒毒所“报到”的女孩。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如果不是“回瘾”时撕心裂肺的叫喊和一把鼻涕一把泪痛苦的样子,谁也不会把她与白粉挂上钩。
  采访梅子,是在她进“女强”的第五天。梅子告诉我,以前,在所有人眼中,她是一个非常乖巧的孩子。中学,她是班里的优秀学生,并以高分被一所名牌高校录取。大学第一学期,她英语通过四级,门门功课都是高分,并拿到了奖学金。
  就是一次偶遇,一丝莫名的好感,使她从此陷入粉末中难以自拔,她一帆风顺的大学生涯触礁搁浅了。
  那是2000年初,上大二的她去超市买东西,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挤到她身边,“小姐,想买什么?”“不买什么,我随便看看。”生性随和的梅子礼貌地回答道。那男子一见梅子与他答话,就凑过来对梅子说:“一看你就是素养很高的大学生。不巧,我们公司的秘书小姐今天临时有事,本就想请个与外企谈判的记录员,如果愿意,一小时后,公司就派员来带你前去。”
  虽然梅子也感到与这个男子素昧平生,但看他的衣着得体、言语真诚,加上梅子正想在外面的世界里展示一下才华,她没有多想,一小时后,按时前往。来接梅子的他,并没有去谈判桌,而是走进一家火锅城,先以种种借口将谈判之事搪塞过去,同时又打开话匣子扯东扯西地攀谈。他那男人的粗犷,让涉世不深的梅子产生了一丝好感,也就慢慢地开始交往。梅子压根儿没想到,在认识他的第十天,就稀里糊涂地成了“毒魔”的奴隶。
  梅子哭泣着告诉我,那是让她刻骨铭心的日子。第一次大胆的“尝试”,让她对海洛因产生了无法抗拒的依赖。每当毒瘾发作的时候,痛苦万分的她才真正体会到“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的真正含义。因为毒品侵蚀的不仅是犯瘾时心乱如麻、如坐针毡的肉体,更可怕的是它对你意志、精神的侵蚀。它会让你失去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秉性;它会让你失去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它会让你失去做人的尊严。她已无心学习,缺课、逃课,把吸毒当成生活的全部内容。为了毒品,她绞尽脑汁地想办法骗钱,再用毒品换取肉体和精神暂时的安然。在她心目中,父母、同学、朋友已荡然无存,只有白粉才是“至高无尚”的生命的“真爱”。
  2001年年初,梅子吸毒被父母发现,一颗重磅炸弹投向这个高知家庭。背负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的父母,毅然把女儿送进戒毒所,实施自愿戒毒。梅子脱“瘾”后,父母为使女儿彻底远离毒品,在家里装上了防盗门,切断了电话线,给她买来了电脑和书籍,尽可能地满足她求知和生活的需要。一个多月过去了,梅子似乎焕然一新,父母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一丝笑意。一个仅仅偶然间打来的电话,又使她重蹈邪途。“毒魔”让她无法控制,砸碎窗户,跃窗而逃。当她父亲找到她时,已是她逃出的一个多月后,面对骨瘦如柴、面目全非的女儿,老父亲含着泪,把她送进派出所。梅子知道,这是爸爸妈妈给她的最后一次机会。
  赎罪的千纸鹤
  莉莉是和同伙11个人一同送进戒毒所的。下了囚车,她就没敢抬起头。
  尿检了,管教点名,一看莉莉的名字,就觉得好熟。走上前一看,女管教都愣住了。莉莉不就是刚刚走出自愿区时间不长的学员吗?只不过这一次是被警方逮了个“现行”。
  莉莉今年才30岁,灰暗的脸色,干瘪的躯体,已经看不出她青春的影子。膀子上留下的一个个针孔,一看就是“老粉”。
  和莉莉交谈,都是在她的哭泣声中度过的。
  莉莉说,她曾经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家。6年前,和丈夫一起经营店铺,生意很是红火。1998年手里就有了六七十万元的积蓄。但手里有了钱,生活却变得空虚起来,丈夫不久就染上毒瘾,很快再也无心经营,积蓄也花光,开始变卖家里的东西。名贵衣物、钻石戒指都被用去换粉,最后连无绳电话都拿去卖了。过去一些经常来往的亲戚朋友,后来都像躲瘟神一样躲着他们。她一次又一次地哀求丈夫,为了刚出生的孩子别再吸粉,可是留给她的是一次次无望的结局。一次,丈夫又在宾馆开房间吸毒,她抱着孩子闻讯赶去,跪在地上苦苦地哀求。然而,已被粉魔蚀去人性的丈夫哪管她的劝说。她死活不相信,夫妻多年的同甘共苦的情义竟抵不上那一点白粉。她从丈夫的手中愤怒地抢过粉,自己狠抽了几口,想以此证明只要坚强,毒品就能戒除。就是这一口,也让她滑向吸毒、贩毒的深渊。
  2000年8月,已经一贫如洗、负债累累的他们,似乎认清了毒魔的凶残,夫妻携手毅然到外地的戒毒所自愿戒毒。就在进入戒毒所的第二天,她丈夫因一直吸粉量太大,虽然停止吸毒,但体内应激反应太重,呼吸、心跳突然停止。留给她的除了沉重债务,还有年迈的老人和出生不久的孩子。她跪在死去的丈夫面前,对天发誓,重新做人,永不吸毒。
  2001年4月,已经戒毒半年多的她,又经不住昔日粉友的传唤,忘记自己立下的誓言,忘记了父母、忘记了孩子,重蹈覆辙。法网恢恢,疏而不漏。6月5日,当她纵情地享用白粉时,被警方当场抓获。
  在戒毒所的日子里,她省下每一块纸片,静静地叠着一个个千纸鹤。她说,她已无脸面对父母和公公、婆婆,更不敢面对已上幼儿园的孩子。记者问她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她说,我只能期盼7月5日探视日,父母能来看她,如果能让她看上一眼孩子的照片,是她最大的满足。
  她说,她破碎的家,就是被毒魔残害的佐证。她愿天下所有的人,远离毒品。
  引人深思的复吸问题
  在戒毒所里,你不难发现,这些人群中,有才16岁的中学生,也有年岁已高的中老年人。或夫妻、或兄弟、或姐妹同时进所强行戒毒的,大有人在。他们中,还有多少不是倾家荡产、还有多少不是亲人失望、妻离子散。当他们走进戒毒所,看着父母用一毛钱一毛钱凑起的上千元的戒毒费,一遍遍向父母发誓:永远与毒品决裂。然而,戒毒所里每天都可以听到警笛声,可以看到的一批批戴着手铐,在警察的看押下等待药检的少男少女和上有老下有小的成年人,他们中有多少人不是曾经在这里强行戒过毒?有多少人不是熟悉这高高的铁门?但是,到这里戒毒对他们只有一次,等待他们的是2—3年的劳教生涯。
  戒毒后的复吸,已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南京市公安局戒毒所胡红霞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戒毒所里对吸毒者进行戒毒治疗,主要是一个脱毒——康复——重新步入社会的辅导过程。脱毒就是解除吸毒者躯体上的戒断症状,脱离吸毒成瘾造成的生理上的痛苦,为下一步的康复打下基础。脱瘾是通过药物治疗和康复消除吸毒者的毒瘾,解除其生理和心理的依赖,所以脱毒与脱瘾不是一回事。脱毒容易,脱瘾难。能不能将毒戒掉,很重要的一条是看本人和家人有没有树起坚定的信心。
  如何去树起本人和家人的信心呢?
  胡所长说,首先家人要对他们有信心。毒品对人格、意志的解体,造成家庭的创伤,正常人是无法接受的。不少家庭对他们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劝说,往往都无济于事。于是,家人不是打骂、指责,就是把他们关入装着铁门、铁窗的家中。事实上,这种方法,反而造成他们这些群体的逆反心理,一旦有机可乘,加之主观意志不坚强,最后又重返旧途。对他们还是要采取松严结合的办法。当他们情绪好时,要多讲一讲,多敲一敲;当他们情绪低落时,要用亲情去感化他们,给他们以家的温暖。
  其次,学员们走出戒毒所后,要有重新塑造自我的坚强毅力。戒毒者生理上脱毒后,心瘾仍可长期存在、难以消除。有许多戒毒者当时的决心是很大的,动机也是纯的,但经过若干时日之后,他们渐渐地忘却毒瘾发作时的悔恨,忘记了隔着铁门向亲人真诚的承诺,而记忆中吸毒所产生的那种愉悦、欣然的体验会逐渐显露出来,最终会使他产生“再来最后一口”的想法,从而导致复吸。因此,戒毒者要用坚强的毅力去抵制随时袭来的毒魔,使这种心瘾逐渐淡化并消失。
  再次,要“净化”周围环境。戒毒者重归社会后,要防止复吸,就要先从“净化”内环境入手,将以前与吸毒有关的用具及与吸毒有关的痕迹全部清除,将以前与吸毒有关的供毒人员和“粉友”联络的电话号码、通讯地址全部销毁,以免诱发心瘾。同时更要“净化”外环境。坚决彻底地断绝与“粉友”的一切联系和来往,决不能藕断丝连或保持某种程度的接触,有条件的不妨离开本地,去投亲靠友或外出旅游,在新的环境里,身心得到“净化”。
  此外,社会要给以关爱,让他们有一份责任感。我国吸毒者中,35岁以下的占85%左右。其中青少年吸毒已在急剧上升。好奇心,以及对毒品危害认识不足,让他们小小年纪就以毒品为伍。这些35岁以下的群体,在人性上还没有固定的模式,有较强的可塑性。学员走出戒毒所,他们渴求和同龄人沟通,渴求社会能接纳他们。然而,不少人对他们怀有歧视,拒绝容纳他们。部分单位由于精简人员、机构,他们也失去就业的机会。空虚、无所事事,会使他们与“粉友”重新混到一起。因此,多给他们一些关爱、一些责任感,让他们最大可能地隔离吸毒人群,相信他们一定会寻回自我。(文/吴峻)